2022年9月海天味业添加剂“双标”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摘要:近期,短视频博主@辛吉飞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中,他通过混合食盐、味精、增味剂、酱油香精、焦糖色素、果葡糖浆等添加剂,为网友展示如何勾兑一大桶酱油的方法。该视频发布后,无数网友对酱油的添加剂成分表示了担忧。

 

 
 

事件脉络


 

短视频博主爆料酱油“添加剂内幕”

近期,短视频博主@辛吉飞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中,他通过混合食盐、味精、增味剂、酱油香精、焦糖色素、果葡糖浆等添加剂,为网友展示如何勾兑一大桶酱油的方法。该视频发布后,无数网友对酱油的添加剂成分表示了担忧。

海天酱油配料表存在“双标”,深陷“舆论旋涡”

随着@辛吉飞的视频在互联网的大面积传播,引发了舆论对酱油的视频添加剂成分的关注。9月末,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买的海天酱油。在对比国内外产品的成分差异中,网友发现,在日本销售的海天酱油除了水、大豆、小麦以及食盐、砂糖之外,并无其他添加成分;而在国内的海天酱油还添加了焦糖色、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等添加剂,海天酱油的生产方海天味业也因此深陷“舆论旋涡”。
 

海天酱油、调味品协会多次回应,但收效甚微

9月30日晚,海天味业进行了第一次回应称,海天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随时接受国家及各级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常态化监督和检查,并表示会最近在事件中对企业恶意造谣中伤的行为进行取证,追究其法律责任。未对舆论关切的配料表“双标”问题进行回应,进而再度招致舆论抨击。

10月4日,海天味业再次回应称,简单认为国外产品的食品添加剂少,或者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不好,都是误解,表示用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要么是不明真相,要么是别有用心;而企图用“双标”来挑起矛盾对立,严重影响“中国造”的世界声誉。同时还表示海天味业已经在很早之前便推出了众多好吃不贵的零添加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10月5日,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布了《关于净化市场环境,引导调味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声明》。声明回应了海天酱油“双标”等争议,称因各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声明称:“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该回应引发质疑海天味业使用添加剂就是有问题并吐槽国内食品添加剂使用量大,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还试图利用“中国造”对消费者进行道德绑架。

 

 

 
 

舆情传播情况


 

舆情数据统计

截止至10月8日15时,有关“海天酱油添加剂双标”的信息数量为159841条,相关信息在引发大量网民在自媒体平台上进行讨论,信息数量为58056条,相关信息评论数量为351063条;并且多次登上微博热搜,相关信息数量为49803条,浏览量达到2亿;视频网站相关信息数量为43514条;微信公众号4140篇相关文章;新闻网站2754篇相关报道;互动论坛1594条相关信息。

舆情来源分布

 

图释:中正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此次舆情主要来源包括自媒体平台与客户端、新浪微博、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与客户端等平台,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自媒体平台与客户端,包括今日头条、大风号、网易号、企鹅号、雪球、人民号、搜狐号、一点资讯等平台,占比数量达到了36.33%;其次是新浪微博,占比数量达到了31.14%;然后是视频网站,包括优酷视频、度小视、抖音、优哔哩哔哩视频、西瓜视频、快手、好看视频等平台,占比数量达到了27.21%;接着是微信公众号,占比达到了2.59%;然后还有新闻网站与客户端,包括红星新闻、上游新闻、澎湃新闻、凤凰网、新浪新闻、每日经济网、中华网等网站,占比达到1.72%;最后其他平台的占比数量为1%,以知乎、百度贴吧、豆瓣、巴蜀论坛、风闻社区等论坛和重庆晨报、成都商报、济南时报等数字报为主。

而从舆情来源分布的数据来看,此次舆情在自媒体平台上反响较大,且有不少自媒体对海天酱油双标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等情况进行点评,而这两类舆情也极易吸引大量网民参与讨论,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次舆情的舆论反响很高。

 

 
 

舆情观点

 

专家观点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标准,海天作为出口企业,必须遵守当地的标准,这是必然的。此次“双标”事件会给海天味业一个较大触动,也许会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和整改。比如,如何将不同国家不同标准的事实趋于合理,趋于科学,趋于尊重国人,要在一国一标和尊重国人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同时,此次“双标”事件是非常好的一个商业警示,为有出口产品的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

科普作家、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厂家都只是在‘合法’的前提下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从而卖出东西赚钱。添加与不添加,添加什么东西,都是针对自己的客户群体,所形成的风味特征和相应价格。

媒体观点

澎湃新闻——酱油“双标门”:要真相,要安全,还要消费公平

的确,海天酱油包装上所标出的谷氨酸钠、三氯蔗糖等添加剂是中国境内的合法添加剂。但是,食品企业需要明白,不能用“合法”两个字搪塞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消费者公平待遇的期待。网友的想法很直白:凭什么日本消费者能享用的是不含防腐剂的,难道中国人的饮食和消费习惯偏好是含有苯甲酸钠的调味品?这需要海天酱油乃至中国调味品协会拿出坦诚的态度来面对公众质疑,把添加剂的问题从“实然”到“应然”各个层面上讲明白,别玩概念,别躲在专业术语后面敷衍消费者。

公众不是人人都有食品、医学专业背景,但是捍卫“食品安全大如天”的常识是没错的,酱油“双标”问题就是踩在食品安全红线上。需要企业、行业协会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做回应,甚至需要职能部门的强势介入、权威调查:到底有没有“双标”?是不是中国的酱油标准就“矮人一头”?海天以及行业协会要明白公众在担心什么,而不是用“合法”“符合国家标准”来终止对酱油标准的问询。合法只是底线,况且,海天酱油本身就是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

红星新闻——海天“双标”争议背后,酱油新国标当有消费者声音

标准有无高低之分、优劣之别,恐怕是可以讨论的。如果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又何来“内控标准”大多都高于甚至远高于国家标准之说?再者,声明是企业的门面与形象,应该心平气和,摆事实、呈证据、讲道理、展示专业性,才能让人信服。

其实,食品添加剂既然容许合法添加,当然是因为在摄入剂量范围内被视为对人体是安全的,还可以低成本地增强色香味或延长保质期。坦率讲,网友的类比也有不公正的地方。在海天京东自营旗舰店中,有多款“0添加”酱油、料酒、蚝油等产品,说明有无添加不构成内外销售之别。

既然民众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些强制性国标的制定、通过与执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民众理应有知情权与制定参与权。一个国标,有消费者参与、反映了消费者的声音与诉求,可以最好地伸张消费者权益。

网民观点摘录

【对遵守国家规定的添加剂添加表示认同】

@Talent尹76913:为什么好吃健康便宜不可能三角?工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你不懂吗?大批量生产质量上乘稳定安全的日用品,我只能说智商越低,添加剂越毒

@飞天面条神教华南分舵第3型:正规厂家生产的基本没啥问题,配料表一清二楚,放心吃吧,不断增长的人口寿命就是很好的证明。

@琉球独立复国促进会:那些在乎酱油里添加剂的人,平时喝可乐或者其他饮料么?没事也看看饮料瓶子上的配料表啊。

@我的名字叫不怂:你说,要是连安全剂量范围内的食品添加剂都不能放,那食品添加剂发明出来干什么

 
  

【对添加剂摄入过量表示担忧】

@青春水蜜桃味:就酱油的添加剂来说我不懂,但就网上所说的抛开剂量谈危害是耍流氓,我就想问食品剂量都是国标剂量,这些剂量单个没问题,打个比方放喝饮料这个果汁喝一瓶那个汽水喝瓶在来瓶咖啡相同的添加剂它会不叠加啊。

@Mr-X_YY: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添加剂吃多了会致癌,央视就报道了近些年少儿患癌症的事件变多。

@股友h8TMZs:我就想知道海天这么多添加剂谁还敢买,除非买了不是自己吃的,我避免不了外面餐馆用添加剂,反正这个风口我是不敢买有添加剂的海天了。

@kevinhq:现在的添加剂发达到什么程度,超市里只要是液体的东西,没有不勾兑的。无论是酒还是奶还是酱油,直接加香精勾兑全部都是人工调制品,但普罗大众没有几个懂行的,都在被信息欺诈

 

 

 

【质疑海天国内外双标】

@厚黑学a:你说安全就安全吗?那他为什么要搞2个国内和国外2个相差很大配料标准?请问你哪个更安全?请问国人的抗体更强吗?而且这个现象广泛存在?

@三十米长的大砍刀:为啥国外的就啥也没有,国内就要有?我们该吃?小日本不该吃?

@火花IXS:呵呵,毕竟国人低洋大人一等,为啥国内标准和国际不一致,好好反思一下吧

@pawdwvd:人家国外要吃酿的,咱们国内只能吃造的

 
 

【担心有别有用心的人带节奏】

@小猪灰兔子:主要还是有带节奏的推手,本来各个品牌都有零添加的,再者符合标准的添加本来也正常啊,反正流量起来了,大家也不管,上就完了,后面关注一下除了流量哪家获利,想喷它

@十八里铺招工啦:有添加和无添加,两个产品线,售价不同,出口和内销都有,你非要出口的找无添加的产品,内销的找有添加的产品,然后说企业双标,这节奏带的也是没谁了

@大桔煨盅:微博上绝大多数都在歪曲辛吉飞的“科技与狠活儿”但凡有几个人认真看完他的视频就知道他真正反的是什么。现在都在扛着红旗反红旗。

@大象头上洗澡:良心曝光✘,贩卖焦虑割韭菜✔

 

【吐槽海天公关应对不当】

@一点墨水xql:海天添加剂一事,本来是不存在对错的,毕竟价钱和标准不一样嘛。但它的公关手段有些低档,受此影响,估计够它受的了。 另外,如果没人曝光,我还真没留意这方面事情,以后要多个心眼,认真选购合适自己的品种了。

@广佛猪仔:我本来没有所谓!但看这样的公关态度,以后不买海天了!

@西咩羔:发这么个东西,我还以为不买海天产品就犯法,吓死我了

@光宙空:这个声明的语气令人不适,高高在上的。呵呵

 
 

【其他】

@鱼生:在国内拿产品系列里的低端产品去和出口产品系列里的高端产品对标,有几个企业能不翻车?田忌赛马玩得挺溜啊。

@左旋代糖甜甜圈:佩洛西窜访台湾时海天支持佩洛西,就算是恶魔要海天死,我也会支给恶魔说几句好话

@基因被入侵的濒危动物:与其针对单一品牌不如提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1cer- :回头整个酱油刺客又该抱怨市场监管不力了

 

 

 

 

 
 

舆情分析


 

在此次舆情未发生之前,视频博主辛吉飞就利用各种添加剂勾兑各类视频吸引了大量舆论的关注,进而引发民众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担忧。同时纵观整个事件,也可以发现此次舆情与以往不同,舆论观点存在一定的撕裂,而各类观点的碰撞也使得舆情不断升温,而海天味业与调味品协会在舆情不断升温时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而是频出“昏招”,给自身带来了不小的风险,现将此次舆情中海天味业与中国调味品协会和食品监管部门在舆情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现将内容阐述如下:

近些年,民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对食品安全有着很高的重视,因此视频博主辛吉飞的视频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食品添加剂,进而开始担忧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当发现海天味业的酱油产品在国内的产品添加剂比国外的多时,自然而然会对海天味业的行为表示不满,一是不满国内与国外的产品添加剂上存在区别对待;二是不满海天味业通过添加剂勾兑出的酱油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影响,进而损伤了海天味业的形象。

在舆情态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海天味业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但未针对国内外产品双标的问题进行解释,也没有对使用的商品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性进行科普,而是不断的声称其生产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并表示将追究网络造谣者责任。这样的强势回应并不能平息民众的质疑,反而表现出了海天味业的傲慢,其回应内容自然不能让舆论信服,对舆情毫无缓解作用。

当海天味业第一次回应收效甚微后,国庆假期时海天味业进行了第二次回应,相较第一次回应,海天味业对其国内外配料表不一致与无添加剂产品等民众关切的问题进行了一定回应,但回应的内容含糊,未对消费者关注的细节进行针对性回应,甚至再一次强势的回应将舆论的质疑定性为误解;并强行定性质疑食品添加剂的消费者,要么是不明真相,要么是别有用心,而如此强势的回应也让海天味业站到了舆论的对立面中;同时将自身带有添加剂的产品与“中国造”进行匹配,也激化了民众的反感与不满,进而加剧了对海天味业的质疑与抨击。

同时中国调味品协会也针对该舆情进行了回应,但回应内容与海天味业的回应并无差异,进而遭到了舆论的起底,进而发现该协会与海天味业的关系非同一般,海天味业的多名高管均在协会任职,而且海天味业还参与到了酱油国标的制定中,因此加剧了舆论对海天味业与中国调味品协会的不信任感,质疑海天味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负面观点也愈演愈烈,对此也还需食品监管部门及时介入,解释国标制定与协会组建的流程是否合规合法,并对其中存在的争议性行为向民众进行解释,从而平息民众的质疑。

在此前的历史负面舆情中,海天味业一直未对舆情的核心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应与解释,一直对负面舆情采取的是冷处理的方式,虽然冷处理舆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能缓解舆情对企业的影响,但随着负面舆情的频繁出现,必然会留下诸多后患。而回顾此前海天味业的历史负面舆情,从酱油抽检不合格再到员工声援裴洛西窜访台湾、酱油生蛆等事件,也在此次舆情中被舆论多次提及,特别是员工声援裴洛西窜访台湾事件,时间才过去2个月,此次舆情的发生也再度加剧了民众的反感情绪,甚至民众开始形成海天味业是有意为之,试图伤害国人身体健康等负面猜测,这对企业的声誉形象打击是毁灭性的。海天味业也需要对当前的舆情处置方式进行反思,认真复盘近几次负面舆情处置上的不足与问题,并及时纠正与修复,通过改善负面舆情的研判应对方式,彻底改善企业自身的形象。

此次事件中从舆论早期对添加剂的反感与排斥到后期的理性看待对合法添加的添加剂表示认同,也反映出大部分人对添加剂并不是完全反感与排斥的,只要科学科普与引导大部分人是可以理解添加剂的使用,这也需要品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做好对食品添加剂的科普。而此前的“土坑酸菜”、“麦趣尔检出丙二醇”等食品安全事件也让民众质疑,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不积极,此次舆情发生后截止至今,食品监管部门仍未对此次舆情发表针对性回应,进而引发部分民众的不满,这对食品监管部门公信力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事件的热度虽然在逐步下降,但民众已经对海天味业与中国的食品安全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这也还需企业与政府部门多加努力,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全力满足、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认真科普、对不合格食品的强势打击,提升民众对食品企业与监管部门的信任与认可,从而改善当前的负面局面。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