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南京银行“暴雷”谣言舆情分析报告

摘要:6月29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行长林静然因工作需要、另有任用,于当天向董事会提交辞职报告,辞去董事、行长以及财务负责人等职务。董事长胡升荣暂时代为履行行长职责。

 

 

 

事件概述

 
 
 

行长辞任 更换公章

6月29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行长林静然因工作需要、另有任用,于当天向董事会提交辞职报告,辞去董事、行长以及财务负责人等职务。董事长胡升荣暂时代为履行行长职责。

 

7月1日,南京银行再度发布公告称,因“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印章使用年限较长、磨损严重,为便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行决定更换印章。新印章名称不变,并已在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完成备案登记。

自2022年7月1日起,启用“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章,原印章于同日作废销毁。

股价大跌 谣言流出

6月30日,南京银行开盘大跌,盘中一度触及跌停,而后跌势逐渐减弱。有投资者分析认为,南京银行此番的大跌或与林静然的辞任公告有关。

当天傍晚18点09分,名为“傅鸣非@西部通信首席(求支持)”的微信用户在某个微信群中与其他人一起探讨了南京银行大跌的原因,群聊记录显示,傅鸣非分析6月29日的人事变动称,“据说南京银行窟窿很大”,“(信贷)爆了南京银行就可以破产了”,相关的聊天内容被广泛传播。大量有关南京银行的“谣言”在互联网广泛传播。

 

银行报案 造谣者被处理

7月1日,傅鸣非参与讨论的聊天内容越传越广,南京银行的股价再次下跌。当天晚间,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相关网传信息为恶意造谣,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将依法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目前,南京银行的经营管理一切正常,经营发展良好。

 

7月2日,西部证券称关注到包含公司研发中心试用期员工傅鸣非的某团购微信群聊天记录在网络上传播,该员工于2022年6月30日晚上18:00-18:50,在团购微信群里转发涉及南京银行的网络信息并存在不实言论,该员工并非银行行业研究员,公司未授权其对银行行业进行研究。西部证券表示,目前公司已对该员工进行合规问责,终止了傅鸣非的试用期,同时解除公司与其在2022年2月18日签订的劳动合同。

7月3日,南京玄武公安分局官方微博通报称,6月30日18时许,网民傅某某(男,39岁),出于博眼球的目的,在小区业主微信群内发布自己编造的有关南京银行的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影响。事发后,傅某某主动采取消除影响的措施并认错悔过。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舆情传播情况

 
 
 


 

1.舆情数据统计

第一次数据统计:

截止至6月30日24时,有关“南京银行”的信息数量为14000余条,其中自媒体平台5929条,微博2395条,微信公众号763篇相关文章,新闻网站报道数量2415篇,人民网、第一财经、同花顺财经、东方财富网、上游新闻、新浪网等媒体介入报道。

第二次数据统计:

截止至7月2日24时,有关“南京银行”的信息数量为37000余条,其中自媒体平台14259条,微博11469条,论坛3158条,微信公众号1827篇相关文章,新闻网站报道数量5678篇,央广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东方网、每日经济网、澎湃新闻、封面新闻、深圳热线、齐鲁晚报等媒体介入报道。

第三次数据统计:

截止至7月4日10时,有关“南京银行”的信息数量为55000余条,其中自媒体平台22279条,微博16179条,论坛4216条,微信公众号3024篇相关文章,新闻网站报道数量8233篇,人民日报、中青在线、中国消费新闻网、川观新闻、闪电新闻、红星新闻网、财经新闻网等媒体介入报道。

2. 舆情来源分析

 

图释:中正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此次舆情的主要信息来源于自媒体平台、微博、新闻网站与客户端、互动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自媒体平台,包括雪球、百家号、懂车帝、企鹅号、今日头条、大鱼号、搜狐号、网易号等平台,占比达到了40.43%;其次是微博,占比为29.24%;其次是新闻网站与客户端,包括人民网、人民日报、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凤凰网、第一财经等媒体,占比为14.88%;然后是互动论坛,包括贴吧、股吧、虎扑社区、知乎、天涯论坛、巴蜀论坛等平台,占比为7.62%;接着是微信公众号,占比为5.47%;其他平台以好看视频、西瓜视频、抖音、好看视频等视频网站与中国证券报、新华日报、证券时报等数字报为主,占比为2.36%。

 

 

 

网民观点分析

 
 
 


 

 

图释:中正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此次舆情中,持负面观点的网民占比较高,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质疑辟谣无效的观点,占比为31.98%;其次是担忧南京银行真的存在问题,占比为20.94%;然后是质疑南京银行“暴雷”是谣言的观点,占比为18.83%;接着是讨论银行公信力的观点,占比为16.72%;其他观点以负面倾向为主,占比11.53%。

网民主流观点摘录

【质疑辟谣无效】

@洪范视界:孟买式辟谣,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倒会极大化起到反作用

@心急不能吃热豆腐:河南银行,恒大,唐山,搞得谣言的可信度非常高

@墙外粉红墙内冲塔:完了,它不辟谣倒也还好,一辟谣感觉成真的了

@燃烧的荷兰豆2:河南村镇银行也辟谣过 还是一个个发短信辟谣

@柒层糕:本来觉得是假的,这么一辟谣,得,我信了

 

【担忧南京银行真的存在问题】

@酥鱼茴香豆:当你发现了一只蟑螂,说明这个地方有个蟑螂窝,不仅多还可以无限繁殖

@任若兮丶:南京银行学着河南银行的把戏,中央是瞎了吗?这么大的事情不管不顾?

@胡汉三1949:看到有江苏网友说,你辟你的谣,我取我的款

@存款保险还有用吗:河南的萝卜带出了南京的泥

@布拉云霓:风雨欲来风满楼,只能说窟窿不小

 

【质疑南京银行“暴雷”是谣言】

@爱吃鱼虾的小鱼:这些造谣的真是想象力丰富啊,这几年南京银行发展一直挺好的。

cherrynj:虽然南京银行很有实力,但也怕造谣引发挤兑啊,造谣者用心险恶。

@南风2016-2019:想啥呢,南京银行要是倒,中国一半银行……

@The辘辘: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让谣言扰乱金融秩序

@:已到虚假信息必须严惩的时候了

 

【讨论银行公信力问题】

@三流半仙:村镇银行的事,已经不单单关乎存款安全与银行信用体系,更关系到金融稳定,司法公正,国民信心,国家信誉,体质认同。若继续无视广大人民合法利益,宁可牺牲人民利益换取所谓社会稳定的话,必将伤害国之根本,引发社会动荡。

@终究是韭菜:一般辟谣的都是在造谣,任何官方辟谣都不能信,这社会已经没有公信力了

@神龙889919:我也是,银行就怕挤兑,现在银行信用受损了

@此身已是负烟霞:公信力寄了

 

【其他】

@海角蜗牛HHU: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河南村镇银行事件,70天不能取款了

@cy_009:半泽直树剧情还是太保守,到这里来只配给红码土下座

@Mr大liu1:听各位一顿分析,感觉都经济危机了,我的天!

@笨笨93163:没事?没事好好换啥公章

 

 

 

 

舆情分析

 
 
 


 

此次南京银行相关舆情,银行方面虽然也主动采取诸多措施对谣言进行辟谣与处置,但收效甚微。谣言也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不断升级恶化,对南京银行整体的公信力带来的严重的影响,现针对此次舆情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以下分析。

第一,此前由于河南乡镇银行的暴雷问题,导致上百亿的存款出现问题,许多储户取不到钱,而且截至目前仍未得到圆满解决,甚至还频频爆出大量次生负面舆情,使得民众已经开始对整个银行业失去了信任,也是导致此次事件辟谣无效,反而还加剧了谣言通过互联网大面积传播的主要原因。

第二,银行方面在谣言发酵后便第一时间采取了辟谣并报警处置的措施,根据监测数据显示,银行方面也试图通过网评员来引导舆论。但由于此前发生的各类负面舆情让民众失去了对银行的信任,因此银行方面采取的辟谣与引导舆论的措施对缓解舆情的作用微乎其微。而随后银行方面也没有继续采取其他措施缓解舆情,也反映出银行方面没有做好舆情的风险研判与处置应对,在处置效果不佳时,也并未采取更多方法改善舆论对银行方面的看法,从而导致银行方彻底失去舆论的信任。

第三,虽然银行方面发布公告指出,造谣者提及的情况均为恶意造谣,但银行自身也在此次舆情中也存在问题,例如在银行出现行长辞任后引发股市下跌、谣言四起等情况时,银行方面再度发声称将更换印章。虽然原因已经提及是印章使用年限较长、磨损严重,但结合银行方面当前处于的舆论态势,此类信息的发布自然也会加剧民众的猜疑,而银行方面在发声时并未对此做好说明和引导。也反映出银行方面缺乏对舆情前置风险的管理,没有掌握好当前的舆情态势盲目发声,从而再度恶化了银行方面的声誉。

第四,在舆情发酵后,不少媒体针对银行方面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开始发掘南京银行内部存在的“历史问题”,例如:南京银行同业业务起伏较大、2017年至今收到41张罚单、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多年一直保持在1%以下等问题,而现在处于经济下行周期,银行要实现资产规模和利润大幅增长,且不良贷款率牢牢控制在1%以下、不上升,这实际上很难实现,因此许多媒体开始质疑南京银行存在隐瞒不良贷款率的嫌疑。若隐瞒不良贷款率属实,势必会加剧民众的抨击质疑,再结合媒体提及到的南京银行内部存在的其他问题,也让民众更加确认南京银行确实存在暴雷风险,导致银行方面将彻底失去公信力。

纵观整条舆情,归根究底还是南京银行方面缺乏专业的舆情管理思维,未对银行方面存在的风险做好预判,也未对自身所处的舆论态势做出研判,以及对谣言的应对处置措施不完善,从而导致自身深陷舆情旋涡。对此还需银行方面及时补救,及时针对媒体、网民质疑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处置,并及时回复,缓解媒体与网民的质疑,修复自身受损的公信力。同时还要针对造谣者及时采取更严肃的维权措施,待维权的后续结果出来后主动在各类平台进行传播,将此次造谣维权事件打造成捍卫自身声誉形象的典型案例,也能起到很好地修复自身声誉、公信力的效果。(完)

 

 

(责任编辑:小新)